为庆祝故宫博物院90华诞,2015年5月17日,院庆系列展览之一的《光影百年——故宫老照片特展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开幕。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老照片首次展出,也为“5·18”第39个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活动增添丰富内容。
《光影百年——故宫老照片特展》精挑细选出近300件展品,以清末民初新旧交替的一个历史时段作为展览主线,串联起“殿堂余晖”、“群像浮光”、“兴业图强”、“禁宫新生”四个单元,反映从“皇宫”到“博物院”的历史跨越。“殿堂余晖”单元突出静态的“宫”,以反映时代变迁和城市内涵的皇家建筑为主,代表着由盛转衰的清朝统治和行将结束的封建时代;“群像浮光”单元突出动态的“人”,主要展现生活在清宫及环绕于其周围的人物影像;“兴业图强”单元突出变革中的“事物”,以晚清民初实施的强国重策,体现国人自强不息与多方探索和新经济初起的振奋局面;“禁宫新生”单元突出新兴的“院”,以故宫建院初期历史沿革的照片,再现了90年前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,见证了故宫博物院的“昨天”。
虽然展陈的老照片有限,但影像画面“凝固”的历史瞬间,原汁原味的历史场景,可使观众得到真实、直观的历史感,还可见证百年前的建筑沿革、人事变幻,王朝更替和社会变迁,在“院庆”之年推出,更有“鉴往知来”的深远意义,因而弥足珍贵。
此次展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首个老照片特展,“看点”很多:
- 首次展出老照片原件,众多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影像以最原始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;
- 影像时间跨度相对集中,覆盖了中国照片的数量从较少到骤然增加的不同发展时期;
- 影像题材家国兼顾,多类并举,涉及建筑、人物、器物、工业、军务、交通、教育、院史场景等,多方面展现世纪之交、时代交替和社会变革;
- 影像形式多样,肖像照、生活照、团体照兼有,散片之外不乏组照、套照、系列照,历史信息相对系统;
- 部分故宫博物院仅存的孤品首次发布,如为清宫重要人物和家族的特制之作,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;
- 部分影像内容罕见,如业已不存的建筑,某些历史名人难得的影像和家族群像,部分晚清至民国初年改革振兴的图景和早期院史照片等等,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;
- 影像四周和背面的片言只语等文字信息尽量呈现,有助于今人了解相关背景和内容;
- 不同摄影风格的作品兼采,包括中外摄影师、部分照相馆以及“古物陈列所”和故宫建院初期拍摄的照片等;
- 兼顾近代中国摄影的历史发展,展品包括黑白与彩色照片,早期的蛋白纸质、银盐纸质及玻璃底片,还有各类相册、相框等;
- 展陈形式多样,如配制《清末皇室人物谱系图》等有助于观众理解的图表,在观众登临神武门城楼的漫坡阶道旁点缀有老照片内容的道旗,还设置了数个紫禁城景观的今昔“穿越照”等,可使观众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。
在清代晚期,西洋摄影技术先是追随着战乱和动荡而进入中国,随之进入宫廷,故宫因此成为老照片的典藏机构之一。目前,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近两万张、玻璃底片两万余张,既有清宫旧藏,也有民国旧藏。故宫老照片特藏的最大特点在于,除社会上一直热门的“清宫”题材外,还有很多影像涉及百年前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、外交、风土、民情……,涵盖了晚清至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。
本展览不单独售票,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,展期两个月,至7月17日结束。因部分展出文物的特殊性,其中的32件(册)珍贵实物限期展出一个月。(更多照片请点击)
紫禁城交泰殿东侧面(20世纪初)
照片中交泰殿东侧阶下,沿后三宫台基建有一排旧时值事人员的“他坦”(即值房),生活气息浓厚。乾清宫东西三间后檐下曾有矮墙一道,与今日格局不同。
北海西天梵境前琉璃牌坊(20世纪初)
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,位于北海北岸。照片中的琉璃牌坊通体砖石结构,四柱三间七楼,周身琉璃贴塑,坊额处的斗栱均为雕镂精致的仿木结构。此帧为时代较早的着色照片之一,十分精美。
西苑海晏堂(1904年)
西苑包括北、中、南三海,位于中海的海晏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(1904 年),是在原仪鸾殿旧址上仿长春园海晏堂建起的一座西洋楼。楼成后,这里作为慈禧太后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和女宾的场所。照片中海晏堂楼前水池两侧设有“十二生肖”铜像,铜像的手中各执一盏电灯,会根据一天中时间的不同分别亮起。此帧照片为我们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最后辉煌,该建筑现已无存。
醇郡王奕譞与侍卫(1863年)
此照片摄于清同治二年(1863年),记录了24岁的醇郡王奕譞在北京南苑军营的形象。这是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时代最早的一张照片。
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(1903年)
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,新闻记者沈荩因报道了《中俄密约》而被清政府杖毙,引起世界舆论的谴责。慈禧太后为平息洋人的“怒火”,于重阳节这一天在颐和园乐寿堂宴请外国公使夫人,此帧照片即为当时的合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