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镜头下的“日常亚洲”

手机镜头下的“日常亚洲”

 

    2013年6月,在“家常非洲”(Everyday Africa)项目的启发之下,伊恩·托马斯·詹森-隆奎斯特(Ian Thomas Jansen-Lonnquist)在Instagram上注册了账户@everydayasia。作为一名驻德里的自由摄影师,他看到了一个机会,可以开创一个类似于@everydayafrica内容的空间,以此对抗媒体的叙述。媒体叙述总是充斥着大饥荒和极度贫困的影像,@everydayafrica展示的则都是移动设备拍摄的照片,照片捕捉的是常见乃至平淡的时刻。

詹森-隆奎斯特发布的第一张照片的主角是一名久经印度骄阳暴晒的男子,此人撑着一把没法完全遮住自己的伞,站在一条繁忙的街道旁,似乎正把手伸向一名女子,女子身着洋红色背心,围着黄色的长围巾,肩上挎着一个圆点花纹的包。

这幅照片的说明是:“在印度曼尼普尔邦的英帕尔,两个人正在等着共乘一辆机动三轮车……”在热浪、人群和车流之间,詹森-隆奎斯特发现了一个温柔的瞬间。这名男子伸出手去,或是是想拥抱,或许只是在打手势。不管怎样,这个场景让人立刻产生了亲切感:不管用的伞、拥挤场所的苦恼、坐不起出租车的无奈耐心。

这让他思考起了家常非洲里的图片。“就在那时,我想,‘为什么没人仿效它呢?’”他说。

詹森-隆奎斯特的作品经常在半岛电视台(Al Jazeera)和《华尔街日报》亮相。他说,Instagram提供了一个平台,这样的瞬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观众。

“Instagram很棒,因为人们可以挑选自己想看的东西,人们并不总想看鲜血和伤痕,看那些揪心的瞬间,”他说,“有时,他们想看的是关于爱、欢乐和结局的小例子。”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,那张照片一直是@everydayasia发布的唯一帖子。詹森-隆奎斯特当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,于是继续做他的自由职业,从事不同的项目。直到有一天,他收到了彼得·迪坎波(Peter DiCampo)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。迪坎波是一个Instagram账户的联合创始人,正是那个Instagram账户启发了詹森-隆奎斯特的项目。

詹森-隆奎斯特回忆道,“他直截了当,大概是这么说的:‘我们应该谈谈这件事情。你想尝试的是什么?’”

他们二人通过Skype建立了启动项目的关键框架。他们设定了投稿指南和美学目标,并且就这些目标与“家常非洲”目标的异同安排进行了讨论。

“家常非洲”的街头审美风格来源于对极端媒体影像所创造的观念的抵制,而他们最后决定,“家常亚洲”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来挑战观看者的预期。

“亚洲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故事,但是我想说,其中最大的两个就是关于经济收益的故事——人们越来越富裕,或者因为新的财富而遭到排斥——或者是这种异国情调,看到的人们会说,‘啊,瞧他们这个多姿多彩的奇特节日,’”詹森-隆奎斯特说。“家常亚洲”目前拥有12名常规供稿人。詹森-隆奎斯特故意让这个团队保持小的规模,好让每个人的作品都能得到采用。挑选供稿人的时候,他倾向于选择有思想的当地摄影师,这些摄影师给Instagram提供的稿件表明,他们“关注的并不是最明显的场景”。

自2012年问世以来,“家常”的策略一直在传播。詹森-隆奎斯特对这股风潮感到高兴,还说他希望这种模式能助长人们的好奇心。目前,与这股风潮相关的项目还包括“日常东欧”(Everyday Eastern Europe)和“家常中东”(Everyday Middle East),。

“即便是在经常行走的道路上,我们也会错过一些东西。我们总是会忽视一些东西。”他说,“我认为,我们应该重新探索自认为熟知的地方,这一点很重要。就‘家常亚洲’而言,我们承认自己并不了解亚洲的所有方面,如今正在通过这个过程来进行探索。”

发表评论